北大学霸代颖:面对疫情,我们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2020-11-19 15:46
来源:
作者:
演讲嘉宾:代颖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线上教育公益组织成员
整理自第十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演讲主题:《用青春陪护童年》
各位老师们,叔叔阿姨,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代颖,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今年刚刚保研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女性学方向,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与大家见面。
今天我要讲的这个话题不算是什么理论,就是我自己和我的小伙伴们的故事,这个故事持续了160天,涉及到了2561位大学生和763个家庭,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壹桌计划”。
作为今天最后一个演讲,希望能让大家在一个放松的、轻松的氛围里,看一看在疫情之下,大学生们是怎么看待教育话题的,我们又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我们做的项目是什么?
项目的内容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的团队是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杜克大学等11所国内外高校的大学生们组建的一个团队,我们的目标是搭建一张云端书桌,为受疫情影响只能线上上课的孩子们提供免费的一对一在线辅导。
项目的来源很简单,就是我们自己遇到的困境。
当生活受疫情影响,令人沮丧的消息频频传来,而我们只能呆在家里,除了学习和网络社交,没有其他能够做的事情。那个时候很流行一句话——你们不用做什么,躺在家里面不出去添乱,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但是当时我和我的朋友们觉得我们是不满足于这样的状态的,我们还想为社会做点什么。
一开始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解决我们所发现的问题,当疫情之下我们被迫上网课的时候,它的效果真的能达到和学校的面对面教学一样吗?对于学生来说,怎么在自己一个人在家面对着手机和电脑的时候,也能保持专注度和对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网络另一端的老师来说,怎么得到学生的反馈,怎么及时的去给学生答疑,了解他们现在的学习进度?
网课作为一个新鲜的事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比如说技术问题,从线下课到线上课,这不仅是方式上的转变,更是教育模式的转变;再比如在生活的综合条件的影响下,孩子们还会产生心理压力,情感上会有新的需求,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对待网课,我们的期望是能够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停课不停学,但是实际上不去学校我们真的能学的很好吗?
我们在项目前进行了需求评估,对来自武汉的65个中小学生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其中有78.18%的家庭认为学校的线上教学参与度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有接近一半的家庭认为网络问题影响了听课体验,在26位认为孩子对线上课程接受度较低的家长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家长选择了专注度、心理状态、答疑的时效性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有86.15%的家长愿意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陪伴学习。
有了理论的支持和充分的调研,我们决定要搭建这样一张云端书桌,为孩子们提供在线辅导服务,同时配置专业的社工机构提供的心理咨询和压力舒缓的服务,再加上我们通过自己的微信、微博、B站的平台做的信息和资源的整合,将我们的项目内容作为学校官方线上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来弥补网络教学给孩子们造成的知识疏漏。
我们的项目具体是怎么做的?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项目落位时,具体是怎么做的。
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志愿者,进入我们的项目中都会有哪些经历。
首先是进入阶段,项目组有公关部,负责制作各种宣传物料,发在微信、微博、B站这些平台,并联系合作方进行推广宣传。
志愿者们看到宣传会来报名,然后由人力部门进行初审、面试、录用和培训之后再上岗;看到宣传的学生也会来报名,然后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对他们做一个系统的需求评估,包括课业需求、学业情况、家庭情况等,对报名者的需求进行优先级的排序和分类。
在这些准备工作就绪后,我们的技术支持部门写了一个算法,来帮助志愿者和报名者匹配时间和科目。
接下来进入到服务阶段,项目组为每一组服务对象和志愿者都匹配了一个助教,助教就负责与双方联络。我们希望搭建的是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所以在课业辅导的服务之外,我们还提供了情感支持和信息整合的服务,比如说通过微信、微博、B站这几个平台进行内容输出。
服务完成之后,就到了退出阶段,每位志愿者在壹桌计划工作的周期至少是一个月,当然自愿的话可以干很长时间,我们确实是有志愿者从3月1号开始一直到把他的学生送上中考或者高考的考场为止才退出,甚至有的小同学在复课之后即使已经从我们的项目退出了,但是他和他的老师的联系是不会断的。
服务对象在结束项目的时候,我们会为这个对象服务的志愿者办理离职手续,这个离职手续包括志愿服务的证明,我们也会联系合作高校开具志愿工时。
同时我们还会办一个活动,叫做临别赠礼,让每一位老师和他辅导的学生,都有一个临别感言,或者是唱一首歌,这样来加强他们的之间联系。我们也会在征集他们同意之后将这些内容放在我们的公众号和微博上面,来把这些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1.我们为什么能这么努力的去做?
有很多人问说,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能把别人看起来都不可能的事情,别人也不要求你们做的事情做到这个程度?大学生这个群体,它好像是不创造社会价值的,它还在象牙塔,它是被焦虑的那个对象。
但是我们这个项目能让这个群体的人去做教育,而且做到了现在的程度,这是为什么?
我们志愿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出头,我们做了一个问卷,采访了48位志愿者,然后选取从2000年到2020年之间的12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历史片段,比如说千禧之夜、汶川大地震、08年奥运会、世博会,2019年70年的国庆的庆典……在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了新的发现。
首先是我们这一代人有共同的成长经历,我们经历了祖国最飞速发展的20年,所以不管是对于新的理念还是新的知识,我们是被熏陶的非常彻底的。
其次是在这样的成长过程当中,这些来自集体的重大事件的记忆,我们有这一代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事件的时候,我们有热忱去做一些事情。我们回顾历史发现,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上都有一些年轻人挺身而出做出贡献,现在我们这批人20岁了,是时候到我们来做一些什么了。
另外,是在这次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榜样的力量,他们可能是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甚至跟我们同龄的年轻人,他们奋斗在抗疫的各条战线上,他们的故事感染着我们去做些事情。
最后,我们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已经接受和正在接受的教育,我们这一批人可以算是接受了相对来说最好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那我们就要用我们收获的这些东西去惠及更多的人。
2.在项目中对教育的思考和我们的成果
当我再次从教育的角度去审视这个项目,对教育也有了新的理解,我认为教育有三个不同维度。
首先是时间维度,我过往的教育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我再把我的价值和理念传递给其他的人,让他们在未来也能成为更好的样子。
在项目当中有一位学生跟我们的老师说,姐姐,我也希望能够成为你们这样的人,你们这样能够为了别人去努力的人。这句话让我对未来充满憧憬,十年、二十年之后,当国家再次需要的时候,会有这样一批人站出来去做这样的事情,也许当中有一些就恰好是我们辅导过的学生。
第二个是空间维度,教育不是单纯在学校上课,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成家庭、学校、社会各个主体去同时进行的系统化的东西。家庭教育让孩子在生命初期意识到自己和身边的生活和更远的世界有什么样的联系;学校的教育提供知识,提供资源,在这样一个场域里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我们的组织其实是社会的一个呈现,我们不是教育的主体,但可能会提供一些新的途径,比如通过互联网和现代的移动技术去提供资源和信息,做补充和支持。
第三个维度是情感和价值维度,那就是教育的核心是人。它的对象进行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人,所以我们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学生,像要求学生一样要求自己。这是我们的志愿者做得比较好的一个点,他们通过自己的做法去带动和影响学生,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最后用一组数字来对整个项目成果做一个概括吧,从项目3月1号发起到8月8号结项,一共持续了160天,报名参与各地中小学生有763人,其中221人来自抗疫一线工作者家庭,或者是患者家庭,各类志愿者报名人数2561人,来自国内外346所高校,累计授课9363节,B站直播累计服务5万余人次,我们还与20多家公益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获得11所高校提供的志愿服务认证,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南日报等80余家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宣传报道。
当然这些数据和赞誉其实都不是我们最关心的东西,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体验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点燃、传递和连接的方式。我们的信念被前人点燃,这个火炬也会交到下一代人手里,我们的知识和陪伴在每一堂课,每一次和学生聊天,每一篇做的推送里面去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原本是分隔的个体,在疫情之下因为教育这个主题联系在一起。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即使是在疫情期间这样一个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的、茫然的、焦虑的、兵荒马乱的这样一个时期。我们希望教育能有这样一个存在,就是每一个人,包括在座的各位、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下一代都能够拥有像“壹桌计划”这样的一张书桌。无论是谁在做,用什么方式在做,用它去连接起天南海北的陌生人,然后用教育的力量去照亮彼此,温暖彼此,也看见彼此。
这是我今天主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吉林新东方官方微信:吉林新东方 (微信号:jlxdfcn)
最新考试资讯、大学四六级、考研课程,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相关推荐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